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关于盗窃民用爆炸物如何定性问题的电话答复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6 18:59:12  浏览:8161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关于盗窃民用爆炸物如何定性问题的电话答复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关于盗窃民用爆炸物如何定性问题的电话答复

1989年4月7日,最高法院研究室

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冀法(研)〔1989〕18号《关于盗窃民用爆炸物如何定性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你院请示的被告人修明臣在1987年10月5日晚将某探矿工程火工器材仓库砸坏,盗走库房内雷管13盒(1300枚),还在1986年夏盗窃该矿工人保管的雷管2盒(200枚),炸药37管,导火索8米的行为,应依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决定》第一条第四项的规定定罪。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判严重刑事犯罪案件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答复(三)》第29问的解答指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决定》第一条第四项的规定,在定罪和刑罚上,都补充了刑法第一百一十二条,把非法制造、买卖、运输或者盗窃、抢夺爆炸物的行为增定为犯罪,……因此,对于非法制造、买卖、运输或者盗窃、抢夺爆炸物,情节特别严重的,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应直接依据该决定第一条第四项的规定定罪处刑;不属于情节特别严重的,或者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可依据该决定第一条第(四)项的规定定罪,并按照刑法第一百一十二条的规定处刑,……”因此,该案应按盗窃爆炸物定罪,请你们结合案件情况决定处刑。

附: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盗窃民用爆炸物如何定性问题的请示

冀法(研)〔1989〕18号

最高人民法院:
我省丰宁县发生一起盗窃雷管、炸药、导火索案件。被告人修明臣于1987年10月5日晚,用大锤将匡家窝铺金矿探矿工程火工器材仓库墙壁砸一窟窿,潜入库房盗走雷管13盒(1300枚);还于1986年夏,盗窃该矿工人李振和保管的雷管2盒(200枚),炸药37管,导火索8米。此案在定罪上产生分歧,有两种不同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应定盗窃爆炸物罪。理由是这个问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判严重刑事犯罪案件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答复(三)》第29问的解答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决定第一条第四项的规定,在定罪和刑罚上,都补充了刑法第一百一十二条,把非法制造、买卖、运输或盗窃、抢夺爆炸物的行为增定为犯罪……因此,对于非法制造、买卖、运输或者盗窃、抢夺爆炸物,情节特别严重的,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应直接依据该决定第一条第四项的规定定罪处刑;不属于情节特别严重的,或者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可依据该决定第一条第四项的规定定罪,并按照刑法第一百一十二条的规定处刑,不需要类推。”据此,本案符合盗窃爆炸物的犯罪特征,按照最高法院的答复,应定盗窃爆炸物罪。
另一种意见认为应定盗窃罪。理由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决定》第一条第(四)项的规定,对刑法第一百一十二条来说,在犯罪构成客观方面补充了盗窃爆炸物这一内容,但它并没有修改原来的犯罪构成,没有修改枪支、弹药的持有者,枪支、弹药、爆炸物的持有者仍限于国家机关、军警人员和民兵。本案的爆炸物不是国家机关、军警人员、民兵所持有的军火,而是民用物资,故本案不符合盗窃爆炸物的犯罪特征,而应定盗窃罪。
省检察院意见是定盗窃、抢夺爆炸物罪,我们拿不准,请批示。
1989年1月30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告

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九届检察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告
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九届检察委员会


【注】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九届检察委员会第八十九次会议通过

《关于构成嫖宿幼女罪主观上是否需要具备明知要件的解释》已于2001年6月4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九届检察委员会第八十九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1年6月11日起施行。


关于构成嫖宿幼女罪主观上是否需要具备明知要件的解释

   高检发释字[2001]3号

  为依法办理嫖宿幼女犯罪案件,对嫖宿幼女行为如何适用法律问题解释如下:

  行为人知道被害人是或者可能是不满十四周岁幼女而嫖宿的,适用刑法第三百六十条第二款的规定,以嫖宿幼女罪追究刑事责任。




2001年6月4日

长春市体育经营活动管理条例

吉林省长春市人大常委会


长春市体育经营活动管理条例

(2002年10月23日长春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 2002年11月28日吉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批准2002年11月30日公告公布2003年1月1日起施行 根据2004年6月30日长春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2004年7月28日吉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批准的《长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正)



第一条为规范体育经营活动,维护消费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体育经营活动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体育经营活动,是指以营利为目的,以体育活动为内容和手段进行经营的活动,包括体育健身、体育娱乐、体育竞赛、体育表演、体育培训、体育训练、体育信息咨询、体育中介服务、体育场所经营和以体育经营活动为内容的其他活动。

本条例所称体育活动,是指由市体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和省、市人民政府的认定予以公布的体育运动项目。

第三条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体育经营活动及其相关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均须遵守本条例。

第四条市、县(市)、区体育行政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体育经营活动的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体育经营活动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从事健康有益的体育经营活动。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支持从事体育经营活动的组织和个人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和培养体育运动人才服务。

第六条经营体育活动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必要的资金;

(二)符合治安、消防、卫生、环保条件的适宜场所;

(三)符合技术标准的体育场地、体育设备和体育器材;

(四)具备体育专业知识,通过岗位培训的从业人员;

(五)符合法律、法规及国家其他有关规定。

第七条从事体育经营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均须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到体育行政部门办理有关手续。

第八条申办体育经营活动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

(二)拟任法定代表人和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合法证件;

(三)经营活动实施方案;

(四)体育专业技术人员的资格证明及管理人员资料;

(五)体育活动场所和体育设施、设备、器材、资金等必要的有关资料。

有下列情况的,还应当提供相关材料:

(一)举办大型群众性体育经营活动的,应当提交公安机关批准文件;

(二)从事体育培训活动的,应当提交培训计划和教学大纲;

(三)从事具有危险性的体育经营活动,应当提供可行性报告和市级以上相关部门批准的资格材料。

第九条变更名称、场所、法定代表人、经营范围的,须到体育行政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第十条从事国际性、全国性和跨市、区的经营性体育竞赛、体育表演活动应当按照有关法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并向体育行政部门交纳保证金。

保证金的用途、标准、管理和退还由市人民政府另行规定。

第十一条教师、指导员、救护员和体育信息咨询、体育中介服务等专业技术人员,应当具有职业资格证书。

第十二条发布体育经营活动广告,应当经体育行政部门进行专业审查后,到相关部门办理手续。

第十三条从事体育竞赛、体育表演活动使用名称、徽标、吉祥物的,应当经体育行政部门核准后,到其他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第十四条体育经营活动应当健康文明,禁止从事具有淫秽、伪科学内容和其他有害消费者身心健康的活动。

体育经营活动中禁止贿赂、诈骗、组织赌博行为。

第十五条经营者必须保证体育设施、器材的安全、正常使用,对可能危及消费者安全的事宜,应当作出说明、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并按要求配备体育专业技术人员,防止危害的发生。

经营者在体育经营活动场所接纳消费者不得超出其人员容量的限制。

第十六条体育、演出等场所的经营者不得接纳和从事未经体育行政部门批准的体育经营活动。

第十七条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并享有下列权利:

(一)自主选择活动项目;

(二)要求经营者按照承诺提供服务;

(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

(四)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受到尊重;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十八条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体育经营活动场所、设施、设备。

第十九条体育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对体育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检查,执法人员执行公务时,应当出示执法证件,并不得少于两人。

第二十条体育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利用职权收受、索取财物或者变相索取财物;

(二)对符合条件的体育活动申请不依法予以办理;

(三)对不符合条件的体育经营活动申请予以办理;

(四)对违反本条例的行为不依法查处。

第二十一条违反本条例第七条规定,未按规定办理有关手续从事体育经营活动的组织和个人,由体育行政部门责令其停业,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5000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5000元以下的,可以处3000元以上1000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二条违反本条例第九条规定的,由体育行政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给予处罚。

第二十三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在体育经营活动中取消对可能危及消费者安全事宜的说明和警示标志;未按要求配备体育专业技术人员的,由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以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业。

第二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规定,体育、演出等场所的经营者接纳未经体育行政部门批准的体育经营活动的,责令其停止违法活动,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五条体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规定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本条例自2003年1月1日起施行。